人是社会性动物,人际交往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人际关系也是影响一个人生命质量和幸福体验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构建健康的、高质量的人际关系,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的时间进行探寻和思考。

一、人际交往的本质

人际交往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双方需求相互满足和价值互换的过程,决定人际关系质量的根本在两点:

1、需求识别力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该理论认为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人类不会安于底层的需求,较低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往高处发展,这是人类共同的特质。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准确识别对方所在的主需求层次,尤其是当下的需求痛点,是沟通成功的关键所在。一个家徒四壁,每天都在为生计发愁的人,你和他讲自由、民主、大义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不会有任何卵用?最能激发他的就是“斗地主、分田地”,仔细想想当年我党是如何利用这些牛x的农村政策,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并成功把国民党赶下海的吧。一个刚毕业,第一天入职的新人,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主动的帮助,都会令其如沐春风、对你铭刻难忘,因为,此刻,其当下的核心需求是安全感。你女友回到家和你抱怨傻x领导的种种不是,你立刻结合你丰富的社交经验,还有强悍的思维逻辑,为其深入分析、出谋划策,但悲催的是,你的辛苦付出,换来的往往并不是温情的感激、而是更大的愤怒。你的悲剧在于你并不知道,她和你抱怨时,她的真实需求并不是向你寻求什么狗屁建议,只是想找个情绪“垃圾桶”,而你此刻,所应做的唯一正确的事,就是安静的,充当那个美丽的“垃圾桶”。

你如果用心观察,生活中,所有那些极具人格魅力之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能让对方交往中感到很舒服、很享用。秘诀在于,他们能在很短时间内,精准地把摸出对方潜在需求,并能智慧地、自由地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交际目的。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是怎样做的呢?我们更多的靠本能而不是智慧。在交往中,有时,我们犹如睁着大眼睛的瞎子,我们只是在看,而无任何观察,这就是所说的“眼色”;有时,我们犹如一个自动化反应的机器,只会根据对方表层语言信息的简单解读,自动化的进行反应,这就是所说的“愚钝”;有时,我们犹如一个“贩卖机”,不管交往对象、具体场景,只是漫无目的的把自己想说的全盘托出,犹如自嗨一场演讲比赛,这就是所说的“废话唠”。

因而,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剧就是需求的错配,如果一个人要的只是A,而你提供的是B,无论你的B价值有多高,你的付出多么令自己感动,都没有用。记住:雪中送炭永远要胜过锦上添花。

2.需求匹配力

所谓匹配力,就是你满足对方需求的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自我价值和能力圈。即使识别出需求,你无力满足,也只能忘之兴叹。自我价值的层次决定了你接触的人群,也基本决定了你交际的层次,所有,持续提升你自己的价值,扩展你的能力圈,是获得高质量人际关系的根基,这个道理普世简单,不再累赘展述。

二、影响交往沟通的关键因素

1、心态模式

所谓心态模式指的是我们交流时,所秉承的心里状态,是我们交流沟通时的默认背景音,潜意识会根据对交流对象的认知差异自动匹配选择。通常来说,每个人都有三种心态模式:一是自卑模式,主要发生在交流对象比我们更为强大或者我们对交流结果更为期盼的情景,交流目的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或支持,比如我们和上级的交往、我们和心仪对象的交往;二是自傲模式,主要发生在交流对象比自己更为弱小的场景、如自己的下属或自己看不上的人等;三是平和模式,面对交往对象能不卑不亢、保持平等心、平常心,主要发生在我们和亲近的人关系上。一个人一生的交际,都是由这三种心里模式切换主导,只是成熟精进之人能通过刻意的自我训练,让第三种模式逐步成为自己的核心模式。即面对任何人,无论高低贵贱、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卑不亢。从长久来说,只有第三种模式才是健康、持久的交际心态,我们越是能早些意识到这一点,越是能早些在这方面努力行动,我们人际的收获才能早日有所突破。

2、自我形象

不可否认,人是个视觉性的动物,我们的外部形象是影响我们人际质量的重要因子。人际交往的过程也是一次次自我营销的过程,自我形象的打造犹如产品的包装,包装目的是要给对方创造愉悦的心情,从而对你产生兴趣,愿意了解你。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注意力已沦为稀缺资源,人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一个陌生的人或事,哪怕你内核本是一块璞玉,但如若你的包装很差、很烂,很多人第一眼就会把你pass掉了,你会错过很多很多机会。

自我形象的塑造其实并不难,也不需要什么先天条件,需要的只是要在你的脑子里,尽早植入这种意识,要学会像企业打造产品品牌那样,积极主动进行自我形象的管理,努力塑造自我品牌。我们可以做的很多:比如,我们体型虽然不需要八块腹肌,但至少要保持健康活力;衣着虽然不需要华丽富贵,但至少要干净得体;身材虽然不需要傲人曲线,但至少应挺拔笔直;可以不是貌若潘安,但至少应目光坚定、面带微笑。

自我形象是别人辨识我们的重要标签,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去关心,不去主动维护,任其自由生长,你又怎能奢望他人会对自己有良好、准确的认知。

3、聆听的技能

如果在所有的沟通技巧中,只能推荐一个让您学习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聆听”。这个能力太稀缺、太重要了,但大多时候被我们所忽视。聆听的价值至少有两点:(1)是准确识别对方需求的关键手段。如何去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我们只能听其言、观其行。聆听的过程,不仅仅只是听对方说话的内容,还要静静体会对方说话的内涵、逐步了解对方说话的风格,全身心感受对方的情绪变化、默默观察对方的肢体语言,进而洞察对方内在的核心需求点。这个需要你平时刻意训练,一旦形成习惯,你的人际交往将直接进入一个全新的层次。(2)是让对方感到愉悦的最佳方式。每个人都有好为人师的一面,都喜欢说,都享受别人在下面听自己讲的感觉,你想想,为什么领导们如此喜欢开会,一说一天都不会累,爽呀。所以,鼓励对方多说,轻轻的做个知心听众,对方对你的好感很容易爆棚。

聆听能力的提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刻意练习。有两个训练建议:一是培养自我观察、自我反思的习惯,留意自己在和别人讲话时,自己的聆听习惯是怎样的?是否存在着,在别人讲话时,自己不时地刷手机、眼睛飘逸不定,小动作不断的情况;是否存在着,在别人话没有说完,自己就直接打断别人,喜欢插话的坏习惯。改变从觉察开始。二是静坐聆听。每天花10分钟静坐,静静聆听当下那一刻,所有传入耳朵中的声音,不带有任何好坏优劣的判断,只是全身心的感受声音的来源、大小、音质、长短。每天10分钟的训练,对我们聆听敏锐力的提升非常重要。不要只是看,现在就试一试吧,just do it!

4、说的技能

1)说的内容

一定要围绕你交流目的,根据对方需求的识别判定,动态优化自己所要讲的内容。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你自己掌控你的交流沟通,而不是全部交由你内在的“自动化反应机器”,进行着本能的自我反应。尽可能保持清醒的觉知,要始终提醒自己,这次交流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效果。说话内容一方面依赖你前期的精心准备,更依赖你平时知识的积累和思考的沉淀。在内容风格选择上,尽可能向有货、有趣、有料三个方面努力。你所说要么有货,逻辑清晰、见解独特,能给人以启迪;你所说要么有趣,诙谐幽默、拿捏自如、能让人放松、给人愉悦;你所说要么有料,知识渊博、阔人眼界、促人成长。无营养的废话虽然也可以充当润滑剂,但对你们长期关系不会有任何核心贡献。

2)说的方式

语言风格:在了解对方需求和习惯的语言风格基础上,最好用对方的语言基模,采取针对性的表达方式。比如有的人偏理性,你就要尽可能用数据、用逻辑去说和他聊;有的人偏感兴,你就要多描述细节、多用可视化的方式来传递你想表达的信息等等。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逻辑清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讲话速度:讲话不要像打机关枪,速度尽可能慢点,要确保对方能听的明白,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穿插“停顿”技能的运用,给对方以解读、反应的时间。

发音语调:你可以普通话不好,但一定要尽可能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尽可能把每个想表达的信息到传递过去。整个讲话不要一直沿用一个语调,这样只会让对方混混欲睡,对于自己想要强调的、突出的重点内容,可以适当的加重语气、提高音量等等。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